今年跑去參加了文化部辦的國際漫畫研習營
收穫其實不少,跟一般漫畫營不同的是,
他是由各國講師串起來的,
引導的是漫畫創作的觀念、內涵、商業化等等。

畫技只要一直磨練就可以了,但觀念想法等等,
才是一部故事有沒有說好的根本。

在這之前,本來我想參加的是另一場:
科普傳播漫畫人才培訓班

但是因為時間卡到平日,只好放棄。

關於國漫營的上課內容,官網會陸續釋出精華片段,
有興趣的可以到官網晃晃。

最近會整理一點心得,
有上課內容也有一點個人觀感,
會整理在這邊,文長應該都不短 ......

 

 

 

(心得內收)

6/3 

講師群:陳仲偉、高取 英 (日)、張放之

   

陳仲偉老師可說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動漫研究學者,
"學者"喔,不是隨便講講,他真的有這個實力,
目前在逢甲教書,於東海、中興、勤益科大等校兼課。

"去你的天龍國,北中南要公平" 
這句話讓我開始專心聆聽,
而且老師上課的功力讓我完全不想放掉每個字句。
國漫營可以把陳老師從台中挖到台北也真的很不容易,
據說台北場的邀約老師通常不願意出席~ 
除了這場文化部辦的國漫營,
國科會也辦了幾次科普傳播研習、科普漫畫班等等。

但是地點都在台北!!!

資源一點都不平均,這點我非常認同,在座也有很多學員從各地跑來的,
包括我自己也是,每個周末有課就上台北,如果這場研習營沒有文化部贊助,
我的負擔恐怕不只車費而已了。

最近國科會、文化部、經濟部等等政府單位都陸陸續續想挖文創這塊,
包括被稱之"次文化"的漫畫產業也是如此,
老師還說了一些因此被叫去開會的內幕,
長官們其實對動漫產業都不甚了解,
就說想要挖這塊,其實可以的話,
也許政府還是不要干涉太多比較好,
或者說只是協助,給予更多空間發展。 

由於這堂課分配要談的是台日漫畫文化,
老師稍解釋了下文化的意涵,再講漫畫跟文化的關聯,
文化是傳統與精神、文化是藝術高尚,
而當日常生活點滴做為文化,或文化發展成產業,
那也是漫畫可以做到的一環了。

整堂課其實精略很多細節
(老師說這些東西他可以開課講一學期) ,
但老師強調其中一點的是對創作者而言,
你必須要做的應該是不停向下挖掘,
充實妳的知識和內涵,不停找資料,擴大視野,
建立自己的資料庫跟思維,那才是無窮無盡的,
而非傳統漫畫講堂,教授許多漫畫技巧,
也只是一再堆疊,十分有限,所成只是畫匠,深度內涵都不夠。 

另外就是"連結",
漫畫是讀者與創作者的連結、
漫畫的內容可以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連結,
而你,你想要連結怎樣的過去跟期望的未來,
該做的是什麼?
(不只是漫畫,這點可以套用在很多事情上) 

大家都說日本漫畫在台灣很氾濫,
台灣漫畫家不好生存,
除了政府沒有好的配套措施之外,
大部分看漫畫的人,都想在台灣創作漫畫,
而立志當"台灣漫畫的讀者" 的人太少了。
沒有讀者,沒有市場,漫畫家自然不好生存。

相較日本漫畫文化近年的發展,
不能不提的就是手塚治蟲,
他從二十歲左右出道到六十幾歲的漫畫生涯中,
漫畫人氣始終居高不下,長達四十年都在第一線,
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他總是能夠洞悉讀者的需求,
而手塚治蟲也花了不少時間面對日本政府對漫畫的認知,
其實漫畫對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層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日本政府一開始對於這點也是後知後覺的,
直到21世紀(2000年)才認知漫畫是日本現代的文化,
但日本漫畫在日本早就風行超過三十幾年了。

而比較台灣跟日本,
日本漫畫總是在漫畫爭議(如被社會反對)過後,
尋找到新的突破點,或提升了漫畫的正當性,
而台灣則是原地踏步,冒出的社會爭議總是壓抑漫畫的發展。

在台灣喜歡漫畫的型式跟反漫畫的型式都不斷在進化,
以前看漫畫的小孩子多, 現在長大了,有些還是在看漫畫,
以前總認為漫畫事色情是暴力的這種反抗聲浪逐漸消退,
現在萌系(可愛少女)漫畫跟BL(Boy's love漫畫在同人界當道,
比較會反對的大概都是在擔心沉迷其中的小孩子,
性向有沒有問題 (汗),還有面對社會大眾的問題。
但這幾年政府加持(?)下,還有慢慢起步的台灣原創漫畫,
看起來是有希望為這個圈子注入一些新水,
我認為漫畫是一種簡單易懂的圖象傳達,
甚至不需語言可以無國界的溝通,
希望可以有更多人正視漫畫產業的存在,
豐富更多台灣文化創作,增添更多動漫產業的可能性。

 

下午的課請來的高取老師,
嗯,很像霸氣一點的八方齋,
從頭到尾講課除了麥克風那隻手,
另一隻手一定會手肘向上地撐著。 

高取老師目前是日本京都菁華大學的教授,
在日本也是知名的劇作家、演出家、漫化評論與編輯,
是日本領域相當廣泛的動漫研究學者。

全程日語上課,但有即席翻譯,
來上課的同學其實也有不少懂得日文,
會後用日文問答的也不少。

基本上,
上課的內容老師大致也把日本少年、少女漫的沿革稍微講了一遍, 
大小出版社、貸本漫畫時代等等到現在的輕小說。
其中高取老師有提到一點,
在日本漫畫的全盛時期, 
那時漫畫的編輯,大多是出身自文學或其他領域,
因為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抱負,所以將可行性投注在漫畫當中,
形成日本漫畫的多元。

我覺得這是台灣漫畫很欠缺的,
台灣漫畫家單打獨鬥久了,
除了無法拉高做畫效率,
連帶內容的質也不容易提升。
幾乎所有漫畫家都沒有編輯,
或者一個編輯同時必須應付很多漫畫家,
礙於成本等諸多因素, 
對於作品沒有辦法給予質量上的協助, 
這是很可惜的。

近年比較好的典範應該首推跟國科會數位典藏所推出的CCC
CCC是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中宣導發表的成果,
中研院的研究員擔任編輯角色與漫畫家協調故事內容,
加入台灣數位典藏的龐大資料庫,所誕生的一系列作品,
內容涵蓋節慶、音樂、生態、歷史、文化等等,
很可惜目前規畫只有到第十集 。 

 

下午另一位講師,張放之老師,
講的是漫畫的實用技巧,
講的內容其實跟一般漫畫創作內容大致相同 ,
諸如漫畫的分格分鏡、題材、商標記易點、讀者設定、易讀感節奏感、
製作上該了解的細節、價格和簽約等等。

讓我比較有興趣的反而是老師的歷程,
一開始老師所想畫的漫畫跟最近他所出版的幾乎完全不一樣,
起初老師是以畫少年漫為目標,也畫了不少,
但屢屢被出版社老闆打槍~ 
台灣早一期的漫畫家到現在常常都還有這個問題,
畫者想畫,但出版社不賣,
最後很多畫者只好轉型做別的或嘗試別的類型,
近期比較多的是堅持畫自己想畫的進入同人場。

張老師屬於前者,
從他帶來的歷年作品,
畫風真的有不小的改變,
從少年漫風格變成青少年讀物封面插畫,
最近比較多作品則是針對國中小學童設計,
像是鄰犬來喜、北極小熊Q、寶貝熊等等。

這場老師帶了很多書分送大家,
不過他說那都是放在倉庫,
不好意思拿去賣的瑕疵品,
因為他對作品輸出結果像是網花、色篇等等有非常大的堅持,
一但不如自己的預期,他也只是摸摸鼻子認賠,
因此倉庫積了一堆書。

但我拿到兩本,
也許沒有正品比較吧,
看不出瑕疵點在哪 Orz ......
 

 

 

陳仲偉老師著作:

     

BTW,8/31築生講堂在台中有辦一場演講,
講者是陳仲偉老師,有興趣可以去報名聽聽看:
當漫畫成為「故事」、「文化」與「產業」:以手塚治虫為中心的探討 

 

張放之老師著作:

   

張放之老師部落格:吉吉的圖畫本子

 

(待續)


 

arrow
arrow

    Y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